台大研發P波感測技術 可爭取地震5秒預警

更新日期:2010/03/10 08:05

國內研究地震的學者利用地震波有「先小、後大」兩種震波傳遞方式的特性,研發出運算模式,以甲仙強震為例,兩種震波抵達高鐵列車出軌位置附近,相差約八秒鐘,扣除運算及資料處理所需的一到三秒鐘,大約可提早「五秒」採取行動,應可減少災害的程度。研發這項技術的台大地質系教授(吳逸民)表示:今年上半年可望推出商品化的「P波感測儀」。預估誤差,大約在正負0.6度的震度。(彭群弼報導)

台大教授吳逸民表示:經過分析台灣,日本及美國加州的地震,並歷經15年的研究之後,利用震波有先後兩股波形抵達,先到的P波(垂直震波)較小,速度較慢的S波(水平震波)較大的特性,已經找到兩者的相關性,並發展出即時預算模式,以便利用先到的P波來推算S波的規模,藉此爭取短暫的即時預警時間,是國際間努力的目標,台灣目前包括氣象局及台大的團隊,都已經投入多年,目前日本是全球第一個完成商品化的國家,日本氣象廳已經將預測資訊,透過第三者平台發送,日本許多業者根據這樣的資料,提供加值服務,協助有需要的單位進行即時預警。其中一個用戶就是日本新幹線。

吳逸民表示:根據他的了解,日本新幹線有三種防震警報體系,除了與台灣高鐵現在使用的做法相同:必須等待主震波抵達,強度到達標準(40gal)之外採取行動,也利用日本氣象廳發佈的P波預警,縮短主震抵達時的反應時間。

吳逸民表示:台灣將是第二個商品化的國家。目前台大的研究團隊與技術移轉的民間廠商,已經進入最後的技術校驗階段,研發出的「P波感測儀」,在偵測到或接收到P波的訊息後一到三秒,就可以推算出S波的大小,一旦到達威脅程度,就可以發出警訊。以這一次甲仙強震為例,根據氣象局的資料顯示,P波抵達高鐵列車出軌附近的地震測站,與S波抵達的時間,大約有八秒的落差,換言之,可以爭取至少五秒的警告時間,因此,假設提早五秒啟動煞車,與主震抵達之後才開始煞車,或許有不同的結果。

吳逸民認為:P波感測技術已經接近成熟,但高鐵公司仍在使用技術上相對「早期」的做法,有很大的改善空間。他表示:目前的P波感測儀的對象比較是一般社會大眾,如果高鐵要使用相關的技術,還需要一些精密的調整,學術界也相當願意提供協助,也需要一段時間,但只要高鐵公司願意投入資源,無論從公司的形象或減少災害的角度來看,這樣的投資都是非常划算的。台灣高鐵並未使用新幹線最新的技術,也沒有與氣象局及學術界共同合作,但台灣卻是在相關的技術方面領先,相當可惜。


已用關鍵字:出軌,第三者,
共出現:3次
……..文章來源:按這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