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若嫻「家書」教學 學生飆淚

UrNews
更新日期:2010/02/26 11:57

(Your News記者李佩軒專題報導)環球技術學院老師王若嫻獲得第三屆「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」。王若嫻以「親情」作為上課主題,要求學生寫「家書」給父母,學生從抗拒寫信,到期待父母回信,甚至在朗讀回信時淚灑講台。

在課程中,王若嫻要求學生必須寫一封「家書」給父母。因為有很多學生離家求學,所以王若嫻要求學生寫之前跟父母同住的回憶,感謝父母讓自己可以上大學,以及對畢業後的期許。透過親筆家書,讓學生把平常不敢對父母說的愛,透過書信傳遞給父母。

學生一開始都很抗拒寫家書,覺得寫信給父母怪不好意思的。但寄出信後,每個學生都焦急地等待回信。王若嫻笑說,學生都會追著她問說,到底有沒有把信寄出去,怎麼還沒收到回信。

有個180幾公分高的男學生,在講台上朗讀父母的回信,當場就哭了出來,因為信裡全是父母對自己孩子的讚美。王若嫻指出,透過家書可以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長,同樣也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愛。對父母而言,不管怎樣還是自己家的孩子好。王若嫻笑說,學生們都說她的課是門會讓人飆淚的課。

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小單位。王若嫻表示,很多社會問題都跟家庭有關,像是家暴、父母酗酒、外遇等問題層出不窮,她也遇過很多出身問題家庭的學生。以「親情」作為上課主題,教導家庭不幸福的學生,不要陷於悲傷的輪迴,應該開展新人生,同時也期許學生能從中發展關懷社會的心。

王若嫻的一名學生,從小就生活在父親對母親家暴的陰影下,學生一直以來都默默忍受,但上完課後,竟約父親去釣蝦場溝通。王若嫻認為,這就表示那名學生在這堂課中有所成長,正是她期望看到的。

談到通識教育,王若嫻說,「中文鑑賞與應用」本來只是門國文課,單純教授學生國文知識,列在共同科目中。94學年度後,配合通識教育課程的發展,「中文鑑賞與應用」不但改為通識課程,而且也換成現在名稱。

從那時候開始,王若嫻思考何謂通識教育,除了大量閱讀通識教育的書籍外,也請教交通大學老師王美鴻。王若嫻說,當時急著吸收各派武功,就像吸星大法。同時她也不斷改進課程內容、教學網站,並於今年獲得教育部顧問室優質通識課程補助計畫的新台幣20萬元。

王若嫻認為,共同科目與通識課的差別在於,通識的根本意義是讓學生了解生命價值,因此不能只是一味地講授國文知識。她甚至請心理諮商師來講課,幫助學生心靈成長,使學生更認清身處的生活環境。王若嫻說,「中文鑑賞與應用」這門課目的,是希望學生運用中文體驗社會、關懷社會,而不是只學到國文的知識。(Your News是由政大新聞系大學報、中央社、Yahoo!奇摩合作)


已用關鍵字:家暴,外遇,
共出現:3次
……..文章來源:按這裡